廣州外銷藝術藏品展

港人北上熱潮持續,其中廣州就有不少旅遊新舊熱點吸引遊客。大家可知道,在十八至十九世紀期間,廣州是中西貿易的集中地。位於城外西南方珠江河畔的商館區內有多條繁盛的購物街,店舖林立,售賣各式手工藝珍玩、茶葉、土產、酒食等,以外國商人為目標顧客。

正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廣州購物誌──十八至十九世紀外銷藝術(第五期)」展示不同種類的外銷藝術藏品,呈現當時廣州購物天堂的風貌,更邀請本地動畫師崔氏兄弟製作動畫及互動投影,讓觀眾展開一段充滿藝術氣息的櫥窗購物之旅。

此畫描繪的是商館區最西端的丹麥館,從二樓向外望去的景色。從中可見,館外的圍牆內圈養了雞、羊、乳牛等禽畜以滿足自身的飲食習慣。圍牆外的廣場吸引了不少流動商販和茶檔,為搬運工人提供歇腳地。

場內設有不少互動展品,包括讓「店主」化身「講故佬」為大家逐一介紹廣州名物,有如走進廣州商店街,參與一場穿越時光的購物活動。

精美奇巧的西洋鐘早於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令帝王為之著迷。到十九世紀,西洋鐘錶的消費熱潮席捲社會各個階層,成為當時主要進口商品之一。圖為銅鎏金嵌彩色玻璃及琺瑯飾件水法自鳴鐘。

外銷畫,顧名思義是於中國繪製、銷往海外的畫作。為迎合西方顧客的審美眼光,中國外銷畫家借鏡西方藝術手法及技巧來創作油畫、水粉通草紙本、玻璃畫等中西共融的作品。

畫舫又名花艇,是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廣州的風月場所。大多數花艇裝飾極其華麗,船身以紅、藍或綠色為主色調,部分更有鎏金雕刻裝飾。此為牙雕畫舫模型。

這張落地式縫紉桌為十九世紀初廣州外銷家具的珍品,充分展現了廣匠的卓越技藝。

自十八世紀中後期,歐美市場開始流行廣繡披肩,這些披肩多繡上花果蟲鳥或人物故事圖案,常見於西方的社交舞會中,擁有一條來自中國的披肩,令許多西方女性感到自豪。

廣作外銷銀器風格大致分兩類,一類是來樣訂製,完全仿照歐美流行的款式;另一類則融合西方造型與中國傳統紋飾,以迎合當時洋人崇尚中國風格的潮流。國為外銷茛苕葉紋仿英式銀茶具,一套四件。a

在十九世紀美國東岸的夏日派對上,幾乎每位女士都手執一把廣州扇子,精緻且具東方韻味。這是當時西方女士的必備時尚恩物,更是品味的象徵。

展覽現於香港藝術館三樓外銷藝術廳舉行,費用全免。

#廣州 #外銷 #藝術品 #香港藝術館 #廣州購物誌 #港人北上 #購物天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