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城記:秋日廣州永慶坊

        颱風的尾巴仍在,整個城市籠罩在一場大雨中。老香港人說,打風不成三天雨,幾乎從不落空。我跳上港深鐵路到深圳,再接上深廣列車到廣州。行船跑馬,約三個小時多便背著背包,走入省城。民國時代,去省城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表示看過洋貨,見識過世界,可以炫耀於友儕間。
  廣州面積大,人口約二千多萬。窮一生去了解廣州也不容易。我每次到廣州,都下榻於石牌與崗頂一帶的旅館。因為從前在暨南大學讀博士,三年往來,便多留駐於此。這一帶是天河區繁華的地段,晚間燈火通明,城開不夜。龍口西路也在這裏,由天河路北走到盡頭,穗園小區對面,便是「省作協」大樓。於我而言,那是一個別具意義的生命區塊。讓我寫下了一系列的「穗園詩篇」。如最近〈穗園一景〉的這些句子:「一切已回復平常/所謂神蹟,即單一的諭示/我錯過了」。
  這次來廣州,有三個活動。翌日下午到了永慶坊鐘書閣,參加一個詩歌研討會。鐘書閣是獨立書店,被譽為全國最美書店,西關風情盡在其中。二零二一年初開業時,《羊城晚報》作出這樣的報導,整理如下:「(外觀)鍾書閣正門連接古樹廣場,紅磚牆與木飾門頭交錯呼應,華麗的歐式立面高聳直上,透明玻璃幕牆上鐫刻著各種語言文字。後門連接恩寧路,仿歐式殿堂的木門融入街景,站在陽臺上,可以飽覽充滿歷史文化的騎樓街。(內景)西式復古吊燈為書籍鋪上溫暖的光,鑊耳屋營造私密閱讀空間,玻璃天花讓2.8米的層高更顯縱深。店內採用了仿嶺南特色的菱形拼花木地板,據說,當年西關小姐書房,多數使用這種形制的地板!擡頭還會發現天花板的設計,充滿廣式滿洲窗的藝術元素。二樓超長的長廊直通陽臺,兩邊落地窗將陽光灑進來,連綿的景觀牆搭建不同品類的展書臺,抬頭就見嶺南風情的滿洲窗,流光溢彩。」(2021.1.7)讀了這樣的文字,讓人心動!阿根庭詩人博爾赫斯有名言:若人間有天堂,那便是圖書館的樣子。(If there is a heaven, it must be the appearance of a library.)我想,最像天堂的圖書閣,應該是鐘書閣了(either libriary or book store)。。確然,這裏安靜無爭,摒除廢話而注重文字,時光緩慢得讓你看到微塵,你感到自己的心跳聲,與「天下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無疑有天淵之別。
  五位廣州詩人分別談詩論藝,光陰如此流連兩個半小時。我有詩為記,是為〈鍾書閣詩會〉:

  時光在這個囚牢裏
  變成一塊任由咬齧
  或舐舔的冰淇淋
  詩的語言在對抗溶化
  並不都是甜的,存在已
  超越了一切色香味
  除了語言,詩別無其餘
  巧言令色是人間
  是對現實的剝離

  詩會後隨詩人們遊永慶坊。以前遊覽永慶坊,已到過李小龍祖居、活版印刷紀念館、寶慶大押、詹天佑故居等。今次我們在涌畔蹓躂一會,便進入「粵劇藝術博物館」參觀。永慶坊人流擠擁的原因之一,是所有展館皆對外開放,免費參觀。粵劇館展藏十分豐富,我看到梅蘭芳於壬午年(1942)畫的松竹梅國畫真跡、早年在香港北角新光戲院粵劇公演的海報和香港深水埗街坊福利事務促進會籌募興建中學及福利經費公演單張等等。然在5086件藏品中,最為珍貴的要數:綠色膠片男蟒(皇侯戲服)、民國時期粵劇樟木衣箱、明珠戲院單張、宇文成都戰三雄玻璃畫和粵東濠畔金聲老倌款黑漆描金嫦娥奔月圖蝴蝶形揚琴五者。觀者不容錯過。
  天色漸黯,我們離開永慶坊。路過戲棚,隔著河涌有大群觀眾圍觀著,原來都在等「廣州博藝粵劇團」七時的免費公演。西關風情愈夜愈熾,我們在順德仁信老鋪稍歇,吃過薑汁雙皮奶,才拖著曳長的路燈,走往地鐵六號黃沙站B出口。在地鐡急促的廣播聲中,舊日的西關時光便被無情的切換回現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